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地區(qū)的江口、印江、松桃三縣結合部,在與湘、渝、鄂三省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,海拔2572米,綿延數(shù)百公里,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,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,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。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~14億年的歷史,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。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,峰巒巍峨雄奇,主峰高聳入云,故明朝萬歷四十六年(公元1618年)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“眾名岳之宗”。
梵凈山這個山名,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,它是從“梵天凈土”點化而來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“三山谷”,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“梵凈山”。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。
在梵凈山麓,居住著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、漢族、羌等各族人民。在這里,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,體悟到梵凈山區(qū)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。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。印江,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(qū)區(qū)小縣,異常閉塞,可是自明清以來,書法名家輩出,以題寫“頤和園”匾牌而名噪海內(nèi)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,印江成為了著名的“書法之鄉(xiāng)”。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,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、啟功、沈鵬等人的墨寶。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(tǒng)的山區(qū)。第二次國內(nèi)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(jù)地,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(chuàng)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(qū),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。
梵凈山是佛教名山,是生態(tài)王國,是風景勝地,是一方凈土。誰不向往這么一個返樸歸真、怡養(yǎng)身心的人間仙境呢! 據(jù)傳明代萬歷年間李皇后到山上修行,修建廟宇,普塑佛像,建立四大腳庵,開鑿五方道路,山上山下寺廟殿堂星羅棋布。敕賜鎮(zhèn)山印,號稱“古茶店”,古茶殿亦稱“承恩殿”,位于梵凈老山與金頂間的斜坡上,規(guī)模宏大。分為上、下兩個殿宇,上殿稱上茶殿,下殿稱下茶殿。半山有石墻,石墻正中有拱門,門框上嵌一塊石刻匾額,匾額上書“圣旨”二字,下書“敕賜承恩殿”五個大字。院墻和殿基均為塊塊板巖疊造而成。下茶殿的殘垣斷壁邊,聳立著一塊巨大石碑,碑高1.72米,寬0.98米,上刻“梵凈山茶典碑文”,計1400余字,碑文是清代文人張鴻翔于光緒二十二年(公元1896年)撰寫,文中描寫梵凈山的開山由來與幾番興衰歷史,生動地描繪了梵凈山壯麗的景色及朝覲的空前盛況。
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,亞熱帶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保存較為完整。梵凈山山清水秀,號稱有“九十九溪”,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、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,呈放射狀奔騰而下,沿途多急流險灘,跌水瀑布。梵凈山是佛教勝地,“梵凈”二字,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。自明萬歷年間開始,建梵剎廟宇,成為與峨眉山、五臺山、普陀山、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。
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,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,又稱之為“灰金絲猴”。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(qū),據(jù)調(diào)查僅有500余只,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。黔金絲猴的分布環(huán)境比較特殊,主要活動于保護區(qū)東北部松江縣境內(nèi),海拔1400—1800米之間;那里地形崎嶇、林木茂盛。它以多種植物的葉、芽、樹皮和果為食,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。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,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,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,活動的地域范圍各不重疊,囿于固定的領地。對于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尸習俗。(由
重慶市旅游網(wǎng)提供)